三院35所“师带徒”打质量牌 为徒弟“延保”
“师带徒”制度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5所已实行五年。五年来,200余名徒弟通过师傅的引导与帮助快速适应并胜任了了岗位工作。师徒关系合同化、师徒一对一责任制、学习内容分段量化、学习成果季度检查……三院35所采用了多重管理手段,确保师带徒“不走量”、“不走样”,一切以质量说话。
《35所新职工岗位培养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培养人与被培养人主要职责,要求师傅“不保守、不保留”地传授徒弟相关的专业常识、工作程序、岗位规范和技能;要求徒弟勤奋学习,认真实践,早日具备独立上岗工作的能力。
然而,怎样确保“师带徒”的质量?三院35所提出了“延保”这一概念。
人才战略关系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该所加大了职工入职培养的力度。除了通过量化的定期检查予以督促、确认,该所对教育培训进行质保,进一步保障徒弟利益。“《师徒协议》期限规定为一年,但决不意味着时间一到便解除师徒关系,对于徒弟工作中出现的疑惑或问题,师傅有责任提供引导与帮助,所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将协助解决,直至徒弟能力得到确认。”人事部门负责人说。
在某地外场,经历一天机载试验的易小中敲开狄隽房门。“师傅,试验数据可能有点问题。”“没事!我过去,咱一起分析!”
这是三院35所2010年度的优秀师徒狄隽与易小中。狄隽过硬的工作能力、勤勉的工作作风让易小中将师傅视作榜样。“课堂常识到岗位技能的这一转换并不轻松,师傅毫无保留的传授、耐心的引导帮助我快速成长,做到了能力与岗位的匹配。他勤奋坚毅的精神也鼓舞着我前进。” 易小中这样说道。当问起师傅狄隽对该所“师带徒”制度的评价时,他说:“我认为,签署师徒协议只是师徒关系的一种起始确认。这种关系是长期的,在工作进程中关注并促进徒弟的进步、及时发现并解决其问题,才对得住‘师傅’的称号。对徒弟‘延保’,是我、也是我所的众多师傅们一直在做的!”
三院35所新职工岗位培养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从多个方面帮助新职工成长,收效良好。根据新形势与新情况,培养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唯一不变的是“师带徒”培养的初衷,即保证人才质量过硬。对于这一点,人事部门负责人说:“35所有信心将新职工岗位培养工作做好,经得起时间和型号任务的检验!” (文/王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