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萄京59533com

从三线热土走进航天“乐园”

发布时间:2009-04-30   

       

                              061基地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贵阳园区鸟瞰
            在贵阳航天产业园,崭新的基地综合楼投入使用后,大大改善了061基地的科研、办公条件

   4月下旬,记者来到了黔中的繁华之地——贵州省贵阳市。这是一座颇具高原特色的现代化都市,最热的季节气温也就20多摄氏度,享有“森林之城、避暑圣地”的美名。
  在这座城市中心区的南部,坐落着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贵阳航天产业园。它与位于黔北历史学问名城的遵义航天产业园区一起,形成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企业061基地的两个产业集群,并共同构成了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
  在两个园区里访问,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现代企业气息。谁能想象,10多年前,061基地有60%的企业严重亏损,濒临破产。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其能够凤凰涅槃?现在,两个园区的发展状况如何?未来又将向何处发展?

  三线企业的春秋岁月
  三线企业,是一个历史的词汇,在我国国防建设史册中,指的是根据当时国家战略需要而在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建设的后方军工科研生产基地。
  1965年,一大批有志青年从祖国的大江南北奔赴三线地区,支撑国防建设。061基地便是由上海、北京、沈阳、太原、西安、成都等大中城市的军工企业内迁而建设的防空导弹武器研制生产基地。
  按照当时的中央精神,该基地的建设原则为“山、散、洞”,即靠山、分散、进洞,主要目的是在战时条件下仍能够完成军工产品生产任务。因此,在早期,该基地形成了十分特殊的工业布局:总部在遵义,工厂则分布在方圆100多公里范围内的山沟里。
  现任061基地主任的曹军,十几年前的职务是办公室副主任。每年年初和年中,他都习惯性地下基层进行调研。按照每天2家企业的速度,走完所有的企业几乎要花上半个月。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工业布局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由于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差,人才难以吸引并留住。市场开发也很困难,即使得到了订单,也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物流不便,致使成本居高不下,很难与沿海同行竞争。”回忆起往事,曹军有很多感慨。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后期,在军品任务下滑的情况下,061基地的航天汽车和风华冰箱曾经一度热销全国,可是很快便衰落了。到90年代末期,整个基地陷入了连年亏损的境地。
  1999年11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企业成立后不久,当时的集团企业领导到061基地调研。他们来到了一个工厂,看到车间里连一扇完整的玻璃窗都没有。
  秋冬时节,风雨交加,这里竟然不能遮风避雨。厂长在汇报工作时悲痛至极,以至于集团企业领导听后,竟也忍不住泣不成声。他们无法相信,堂堂的航天企业里,竟有如此困难的工厂。
  此后,集团企业领导痛下决心,要求061基地利用国家政策,尽快将一大批扭亏无望的企业进行政策性破产。
  改革脱困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难度要比想象中的大得多。负责实施这项工作的曹军,可谓是绞尽脑汁,才与同事们一道顺利完成了上万名职工的安置工作。到目前为止,没有留下大的后遗症。
  “那时候,大家经常接待成百人的上访群众,也经常在破产企业被职工堵着回不了家。”曹军告诉记者,他曾把国家政策倒背如流,真诚地向职工说明,后来干脆把自己办公室和家里的电话以及手机号码都公布给破产企业的职工,让有问题的职工直接找他咨询。不过,只有4名职工给他打过电话。
  经过多年努力,061基地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17家单位破产,顺利完成了改革脱困任务。2002年,061基地一举甩掉了连续8年亏损的帽子,凤凰涅槃般地得以重生。
  去年,061基地完成工业总产值40.9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0.25亿元,同比增长16.95%。这与当年的规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现代化的科研生产条件为061基地发展提速
两大园区的比肩齐飞
  061基地改革脱困的另一大举措便是对企业进行改制,将原来的纯国有体制变为国有资本控股、全体员工持股、社会法人参股的体制,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这种制度很好地抓住了人性的特点,改变了吃‘大锅饭’的陈旧思想,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释放了企业的活力。”061基地下属的凯星企业党委书记付国尧等改制企业领导对此有着切身体会。
  与此同时,在集团企业和贵州省政府的共同促进下,061基地实施了代号为361的调整改造工程。
  据361工程指挥部的人员先容,贵阳航天产业园区最初就是一座山,周围有坟地、菜地和农舍等。在相对恶劣的环境条件下,061基地与当地政府和村民进行不懈的沟通协调,克服了异地施工的重重困难,经过4年多的顽强拼搏,才终于在这片喀斯特地貌之上建起了一座崭新的航天产业园。
  2006年,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初步形成了贵阳和遵义两大园区布局。目前,061基地的大多数企业都按调整计划,搬进了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凸显。现在,如果想在基地走上一圈的话,只需要两天,一天看贵阳,一天看遵义。
                                 民用产业蓬勃发展改善了061基地的经济结构

       “361工程具有脱胎换骨的意义。这两个园区都是军民结合的园区,其实是一个园,但大家在发展时有所侧重。贵阳园区占地面积近1000亩,以航天产品、微特电机、电子元器件、精密仪器为主导产品;遵义园区占地面积约3100亩,以航天产品、化学物理电源、机电一体化装备、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及零部件、信息技术产品为主导产品。”曹军的话语表明基地领导班子对两个园区同样重视。
  对这两个园区,基地领导班子也提出了共同的建设理念,即“创业报国的工作乐园、求知进取的学习乐园、健康和谐的生活乐园”。
  当年受父亲报国之志影响来到三线的曹军,在贵州已经生活了27年。他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地方,但也坦言,对于像061基地这样的高科技军工单位而言,物流条件、商业环境、人力资源基础等因素,则更加重要,而这恰恰是贵州的软肋。
  然而,经历过生死考验的061基地职工,不会选择坐以待毙。已经从谷底走了出来的061基地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现基地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基地领导班子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贵州这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地方,基地领导班子始终坚持把面向规模需求的差异化战略,作为企业竞争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这一战略的内涵是两个“三要素”的结合,即市场三要素(容量、壁垒和购买力)与产品三要素(自主常识产权、高技术附加值、相对技术优势)相结合。只有针对目标市场去开发产品,才能寻找到生存的机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符合该战略的一批产品已经成长起来了。记者在两个园区走访了数家企业后发现,无论这个企业是从事石油装备研制,还是为核电设施配套,抑或是开发新能源,上述两个“三要素”总是贯彻其中。在新品开发过程中,061基地的企业都围绕原来的核心业务进行扩张,实现了新品和原有技术相连接或者可嫁接。

     孔祥斌带领班组成员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该班组先后获得“双文明先进班组”、全国“学习型班组”等荣誉称号,成为061基地高技能人才学习的榜样。

       现在,061基地正在建设贵阳园区二期的科技协作楼。遵义园区的航天大厦也将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分工合作、比翼双飞”将成为061基地两个产业园区的长期发展模式。
  谈到贵阳和遵义两个园区的未来时,曹军信心满怀:“军品仍然是061基地发展的核心和基业,大家将高举‘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旗帜,在贵州这片热土上书写新的航天报国之志。同时,根据军民融合发展思路,民品的创新发展也要进一步重视,目前民品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军品。大家的目标是早日实现061基地过百亿元的收入,而那时民用产业的比重会更大。”(文/索阿娣)
      (责任编辑:孙建平)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